2017軍訓心得體會1000字範文是小編為各位即將軍訓結束的小夥伴們提供的一個參考範文,結束了炎炎酷暑下殘酷的軍訓是不是有很深刻的感觸呢,軍訓一直以來都是以鍛煉身體磨練學生們的意誌力為主,想必每位小夥伴心中都有許多感受,有對教官的不舍,有對軍訓生涯的懷念,那麼趕緊來下載範文參考一下寫下來吧~
軍訓內容
對軍人和部隊、分隊進行隊列製式動作的訓練,
是共同科目訓練內容之一。目的是端正軍人姿態,保持嚴整軍容,養成整齊劃一、令行禁止和嚴格遵守紀律的習慣,培養迅速、準確、協調一致的作風,為掌握技術戰術動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隊列訓練的實施程序和方法:通常是先講解,後操練;先分解,後連貫;先單個動作,後分隊動作。講解與示範相結合,逐個動作地教練。為檢驗和提高部隊、分隊的隊列訓練質量,還可采取競賽、會操、閱兵的方法進行。注重教養與學用一致,強調在日常生活、訓練和執勤中養成優良的作風。
小學和初級中學應當將國防教育的內容納入有關課程,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對學生進行國防教育。有條件的小學和初級中學可組織學生開展以國防教育為主題的少年軍校活動。教育行政部門、共產主義青年團組織和其它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少年軍校活動的指導與管理,小學和初級中學可以根據需要聘請校外輔導員,協助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防教育活動。
高等學校、高級中學和相當於高級中學的學校應當將課堂教學與軍事訓練相結合,對學生進行國防教育。高等學校應當設置適當的國防教育課程,高級中學和相當於高級中學的學校應當在有關課程中安排專門的國防教育內容,並可以在學生中開展形式多樣的國防教育活動。高等學校、高級中學和相當於高級中學的學校學生的軍事訓練,由學校負責軍事訓練的機構,或軍事教員按國家有關規定組織實施,軍事機關應當協助學校組織學生的軍事訓練。
軍訓目的
軍訓的目的是通過嚴格的軍事訓練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激發愛國熱情,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培養艱苦奮鬥,刻苦耐勞的堅強毅力和集體主義精神,增強國防觀念和組織紀律性,養成良好的學風和生活作風,掌握基本軍事知識和技能。
範文示例
帶著好奇,就這樣突然而意外地參加了軍訓。
軍訓前,學姐們給我做足了思想工作,讓我一定要堅持住,挺挺就過去了。朋友們對我說:“汪啊,無論如何都不能倒哦,不然你,加油,啊汪最棒!”家長們對我說:“就當作曬曬日光浴了,小麥色,健康色!”他們這明擺著是安慰我嘛,軍訓哪有那麼簡單,身邊的哪一個人不是談此色變。我心中如是想。其實我還囑我媽媽給我備上:清涼油,藿香正氣水,防暑藥,但媽媽拒絕了,說:“堅持不了,送醫務室去。”我就隻好背著自己簡單的行李住進了高中。
我們的教官長的濃眉大眼,雙頰紅彤彤的,應是訓練時太陽曬出來的吧。他恨幽默,6日的相處,我已記不清幽默的言語了【初中不許用這種寫法]因為例子太多太多,多的我難以言說。總之,每天軍訓至少四分之一的時間我們都在笑,他說;我希望我們能夠在一個活躍開心的氛圍中軍訓,快樂度過我們相處的僅僅7天。他很和藹,印象中,他從未對我們發過脾氣,一直都是笑著對待我們,用最溫和的語言與我們交流。有時看見別班的教官在厲聲教學時,我們都暗自感歎“還好他不是我們教官”!
軍訓兩天後,天開始變熱了,上下午軍訓前都要集體站20分鍾軍姿。豔陽高掛,曬得我們汗流浹背,那汗水在身上流動的感覺比心動更清晰,比脈動更強烈似的。豆大的汗滴從額上直流,入眉,入眼,入唇……兩手的指間就如古代滴漏般滴出汗水,在明晃晃的球場上形成明顯的水跡。我的腳貌似很脆弱,第二天就看見兩腳板嚴重蛻皮了,之後的每一次站軍姿都跟韓國鐵板燒上的肉一樣,滾燙的很,欲融似化的。慶幸的是,我們的教官每次都盡量選擇陰涼處進行軍訓。記得第二天下午,我們被多罰站了10分鍾,之後我們就集體的,華麗麗的黑了,眾生叫苦不迭。
軍訓中最有趣的是“拉歌”環節。各教官先教拉歌,拉歌內容如一首順口溜,朗朗上口。之後把全年級分為兩份。據我所聽,對方是一姨,我們是二姨。我方士氣太弱,對方士氣強盛,我方直被叫撤退,對方步步緊逼,結果可想而知,一姨輸了。【我目的在於記錄,我的人生中曾發生過這樣的事】
軍訓過程中,教官們一直在強調“我們罰你們站,並不是針對你們,做報複,成心和你們作對,而是……”我們都是高中生了,誰還那樣想就是不成熟,小心眼。眾所周知,凡上高中的人都必經軍訓,就相當於我們必須要完成的一門課程,而教官不過是在盡他們的責任幫助我們完成這一學習課程,正因為他們的幫助,我們才能更好的進行下麵的學習。現在的學生大多是極少運動、曬太陽的,而軍訓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鍛煉自我的機會,可以增強體質,培養意誌力和耐心,對我們是百利而無一害,so,軍訓何樂而不為呢。自古“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為了更好的進入高中學習,我們就一定要有一個強健的體魄。7日來,我都覺得自己身體比以前更好了,以後我肯定邀更積極鍛煉的。
一句話,軍訓,不後悔。
- 安卓版
- PC版
- IOS版
熱門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