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品飛車8飛車心得-製動篇
製動,就是使汽車減速的方法。如果你認為這很簡單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賽車這樣運動毫不誇張的說,賽的是汽車的性能和車手的製動技術。一次好的製動可以使賽車入彎更準確、出彎更迅速。
通常來說為了達到減速的目的我們使用三種方法。腳刹、手刹、機械製動。
腳刹是最為人常用的製動方法,它可以以最快的速度降低將賽車的車速。說到腳刹就要說一下刹車比。刹車比調節的是前後輪分擔的刹車任務的比例,當我們踩下刹車時,車身的重量會轉移的車頭,這會加重前輪的刹車負擔,所以一般來說刹車比總是前輪多一些。當然如果你的駕駛技術非常高超,你甚至可以將所有的刹車重量全部調整的前輪,這樣的車在過彎時會非常“凶”,稍不留神就會出現嚴重的轉向過度,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這種刹車比的調節很適合在drift時使用。
手刹技術的運用同樣非常重要,手刹可以很迅速的鎖死驅動輪,如果使用在FR這種車上很容易就可以drift。
機械製動,這個詞可能比較陌生。它實際上是利用了引擎和傳動齒輪對動力的自然損耗,當我們鬆開油門,由於機械部件之間有摩擦力,這使得車速不斷降低。而更進一步,可以在不使用刹車的情況下將檔位下降1檔,這時車速可以降低更多,而不會降低寶貴的轉速。良好、正確使用機械製動可以更有效的控製賽車,當然這是有代價的,通過降檔來降速會使得引擎和傳動係統的磨損急劇增加。
跟趾。我們知道當我們踩下刹車時引擎的轉速會下降,如果下降很多那麼在出彎時就沒有馬力保證,跟趾技術可以彌補這種缺陷。當踩下刹車時同時補踩幾腳油門,這可以保證引擎的轉速,同時又可以降低車速。頭文字D中的跟趾動作也是為了完成在刹車時補油這個動作。
左腳刹車。這個技術由誰誰誰提出來的,名字忘了-_-!!這主要用在FF的車上。我們知道FF車很容易產生轉向不足,如果要避免就需要在入彎前將車速降到很低,同時也會損失引擎轉速。但如果以較高的速度入彎,在不斷油的情況下補上刹車可以間歇鎖死輪胎,提高過彎能力。但這個技巧本身需要很高的技術,不多加練習很容易在彎中發生事故。同時對輪胎、刹車的負擔也非常重。
飛車心得--漂移?抓地?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頭文字D吧,拓海刷新了一個又一個記錄,一場又一場連勝。而他用的就是漂移過彎,似乎開得還很快。抓地過彎變得不值一提。那抓地過彎與漂移過完到底孰優孰劣?其實頭文字D中不知不覺已經有了交待。
車王涼介不喜歡漂移,大小比賽大致不用漂移來的,在於拓海一戰中特意模仿了拓海的動作,導致前輪負擔過重,最終在拓海使用了一招至今我依然沒有看懂的水溝法之後輸掉比賽。其實這場比賽並不是漂移的勝利,而是徹徹底底的漂移的失敗。漂移的最大弊病,輪胎的負重過大,不管前輪後輪,經常要側向滑動,導致磨損過快。完全使用漂移過彎的車胎在15分鍾之後就開始失去抓地力,30分鍾之後就有暴胎的危險。
其實車胎隻是一方麵,在不考慮車胎影響的情況下,漂移過彎依然不占優勢。引用一個物理學公式,向心力F=(M*V*V)/R,其中M是質量、V是速度、R是半徑。車輛過彎時,實際上是向心力與離心力之間的抗衡。向心力是車輪提供的。當漂移時,後輪是突破抓地極限的,這時後輪提供的側向抓地力必定沒有咬地時來的高,也就是上麵公式中的F變小了,這時如果要保持與抓地過彎相同的轉彎半徑R,那麼速度V必定是變小的。
上麵的公式隻是說了大概的思路,在車輛過彎時應該還要考慮轉動慣量。不僅漂移過彎需要算到轉動慣量,抓地過彎也要算到轉動慣量:如果把車看成是剛體的話,那剛體在合外力矩M的作用下,所獲得的角加速度與合外力矩大小成正比,與轉動慣量J成反比。而轉動慣量不考慮車過彎的速度,隻考慮質量和旋轉半徑。抓地過彎原則是外-內-外,半徑比漂移過彎大一些,由於抓地過彎有更大的過彎半徑,所以轉動慣量就比漂移更大,這使得車輛獲得的角加速度變小,所以在彎道的前半段抓地過彎顯得比較慢;當進入後半段,特別是快出彎時,角加速度已經顯得不重要,因為彎道已接近尾聲,這是需要的是後輪有更大的抓地力,以保證車輪不空轉,但漂移過彎在這點上顯然比不上抓地過彎。所以後半段特別是在快出彎時,由於輪胎持續打滑所以不能獲得足夠向前的加速度,漂移出彎不如抓地出彎。漂移勝在進彎,而抓地勝在出彎,孰優孰劣就靠大家自己考慮了。
注:以上情況均在公路賽中,在沙礫地等抓地力嚴重不足的路麵幾乎不可能采用抓地過彎,隻能使用漂移過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