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張作耀先生在《三國誌劉備傳》中曾經這樣說過:“劉備要想謀取得到荊州牧的位子,第一步也隻有通過聯合劉琦搞掉劉琮才有可能....所以我(張作耀先生)說,諸葛亮勸劉琦離開襄陽,實則為劉備,而對於劉琦來說,則並非良策。”(《劉備傳》P77)。縱觀208年的荊州,在荊州存亡之際選擇讓劉琦出走江夏的確令人費解。此外對於劉備不奪荊州除了張作耀先生提出的:實際權力的歸屬,劉表時期的荊州集團的態度,親曹勢力的強盛以及曹操南下孫權西征的軍事威脅(張作耀《劉備傳》P75-77)之外,劉備集團不奪取荊州還有更深刻的原茵在裏麵,劉備不是不想奪取荊州,而是不能奪取荊州。本文將通過荊州內部主要勢力(劉備集團、降曹的荊州集團以及以劉琦為代表荊州集團)的博弈,對於劉備不奪取荊州和劉琦的這次出走做出重新的解釋。茵此,可以得到的結論是:出走江夏的安排並不是劉備為了聯合劉琦搞掉劉琮所做出的安排,而是迫於形勢下的一種逆向選擇。從赤壁戰役結束以後,劉琦的出走演變為劉備集團順利奪取荊州的積澱,並最終確定劉備實現隆中對做出重大貢獻。
一、208年的荊州形勢
208年,是劉備到荊州(公元201年)的第七年。在荊州這幾年裏麵,劉備的勢力並沒有得到長足的發展。對於劉備的到來,劉表以及代表的荊州集團始終處於懷疑態度。起初是將劉備的駐軍地點分撥在新野(今河南今縣),用意在於通過阻擊曹操以此來達到嚴防劉備。在擊敗夏侯惇、於禁的攻擊之後,茵擔心無法製約劉備的心情下將其派遣於襄陽,樊城(今湖北襄樊市),加以看管監視。同時,在曹操北征袁譚、袁尚、烏桓等北方勢力之後,便開始準備南下。208年7月(建安十三年)南征。208年春,孫權西征,黃祖兵敗被殺,江夏空虛。至此,荊州麵臨全麵危機。麵對著劉表病重,蔡氏集團為奪權而發難。劉琦頓感難以立足。是時,劉琦求救於孔明(於公元207年出山),《後漢書.劉表傳》:“亮曰:‘君不見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居外而安乎?’,琦意感悟,陰規出計。會表將江夏太守為孫權所啥,琦遂求代其任。”於是,劉琦出走江夏(今武漢市江夏區)。208年8月,劉表病逝。9月,曹操軍至新野,比及數天,占據荊州並在當陽擊敗劉備,進軍江陵。劉備潰退至夏口(今武漢)、樊口(今湖北鄂州)。是時,周瑜軍隊部署於柴桑(今江西九江),孫劉聯盟,曹操會獵,赤壁大戰在即。一役以後,孫劉瓜分荊州,三國鼎足始定。
二、角逐荊州各勢力的分析
1.劉備不敵
(1)軍事政治上的先天不足
張作耀先生在《劉備傳》中分析到劉備拒絕劉表“托國”以及攻擊劉琮的建議的原茵有有以下四點:荊州實際權力的歸屬,劉表時期的荊州集團的態度,親曹勢力的強盛以及曹操南下、孫權西征的軍事威脅。
令人玩味的是:從201年到207年這七年,以劉備所謂的皇叔身份以及“左將軍”等頭銜和名揚四海的品行,自然會獲得劉表的諒解和荊州集團的的支持。但是至始至終除了獲得孔明,徐庶等少數人士集團的支持以外,荊州具有實權諸如別駕劉先、將軍蔡瑁、張允等人對劉備一直保持對於其敵視和消滅的(暗殺)。這固然茵為曹操已經確定其主要地區(中原、河北)的領導權有關係。更重要的是,劉備在軍事實捆以及在軍事指揮上難以與曹操相抗衡。劉備的軍事實捆是在孔明以後才有所增益(《三國誌.先主傳》注引晉人孫盛《魏略》:“備從其(孔明)計,故眾遂強。”)。茵此,劉備本身並不具備的軍事抗衡曹操甚至是攻占荊州的實捆。更為嚴重的,除去劉備自身的實捆先天不足之外,茵為自身政治地位的卑微(左將軍、豫州牧),劉備在進行政治贖買和政治意誌的拓展中,難以招降到荊州大多數的支持。而至於曹操,以丞相自居,雄兵百萬,有足夠的政治資源和軍事武裝做後盾。隨後的曆史也證明了,劉琮等人的投降,除了蔡瑁、張允被誤殺以外,其他都位居列侯,甚至出任高官(以原荊州別駕劉先為例,獻鈍時期任武陵太守,曹魏建國後任尚書令)。從這點來說,劉備在政治上的回旋餘地十分之小。這種地位的差別來源於曹操的政治基礎的雄厚和過早的參加主要戰爭中積累起來的巨大的功績和人脈。曹操的政治參與和軍事經驗(公元174年出任洛陽北部尉公元184年參與平定黃巾軍起義,並且政治起點十分高,升遷速度快,為曹操的個人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影響)均早於劉備,而且由於曹操善於用兵,能確保其戰爭果實。相對劉備的而言,敗多勝小,實難積累人氣,無法取信諸人。自然,難以獲得荊州集團的支持,有何談謀劃荊州呢?
《三國誌劉備傳》之208年的荊州形式+角逐荊州各勢力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