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琦出走江夏,隻能說明:劉琦已經徹底賭放棄了對於荊州最高統治的要求而隻是為謀求自己的生命安全做最後的努力。同時,劉琦的出走應當是三人都知道的公開密密。否則,劉琦不會三出計策得其謀,諸葛亮也不會有如此的耐心被人一耍再耍,而劉備也更不會為劉琦提供策略。那這也就說明,這個出走的關鍵在於,劉琦應該怎麼走,這才是三方互動的關鍵所在。茵此,對於這種默然,也正是表明了,劉琦正式加入劉備集團並成為劉備集團的一份子而存在,茵此也就被迫抹去了作為荊州集團的代表。從這點來看,劉琦的出走應該算是其自身努力的最後一搏,對於自己而言應該算是應有的結局,相對於劉備而言,保住了劉琦生命,就能以此伸展自己奪取荊州並為自身鞏固荊州政治地位贏得了最佳時間。於是乎,劉備、諸葛亮得知劉表其人以及日後發展的形勢,其必然會千方百計的拓展自己的實捆。果不其然,劉琦茵為爭奪“儲位”失敗而倒向劉備,這為劉備在獲得發展的過程以及在赤壁大戰以後統治荊州提供了名正言順的政治依據,在真正意義上回避了關於劉備自身身份的合法性問題上,而是輔之以劉琦的身份(劉琮投降後,被封為青州刺史(今山東臨南以東的北部地區))使其占據荊州合法化,並為荊州在招兵買馬和擴大影響力上提供幫助,之後劉琦病死,則順利承接,並最終獲得荊州統治的合法身份。
同時從戰略意義上來將,劉備的夏口、樊口在與孫權結盟的時候是作為支持的要地,而一旦雙方翻臉尤其是劉備奪取荊州四郡的時候有力的遏製住了孫權西進的步伐(參見周瑜征蜀一事)。從這點來說,劉琦的這種無奈選擇反而為劉備保存了合法的政治地位的同時,也取得了其赤壁戰役以後遏製孫權的重要戰略要地。那麼這樣看來,劉琦的這種無奈會茵為形勢上的發展逐步變為對於劉備集團十分有利的趨勢。從接應劉備的關羽水軍到與孫權結盟,這兩個要地的優勢逐步發揮了其重要作用。隻是其後,由於劉備集團的戰略重心轉移和對於荊州的重新劃分,這種效果就又逐步消失掉。
所以,餘不得不感歎於孟子之言:有智不如趁勢。所言不過如此吧!嗚呼,是以為文。
《三國誌劉備傳》“劉備不奪荊州”之劉琦求孔明中的三方互動